老年人心房扑动

老年人心房扑动

概述:心房扑动可以认为是在房性心动过速与心房颤动之间的中间型。当心房异位起搏点频率达到250~350次/min且呈规则时,引起心房快而协调的收缩称为心房扑动

流行病学

流行病学:心房扑动老年人较少见。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发生率比是10∶1~20∶1。在我国发生率与室速相近。

病因

病因:多为器质性心脏病,多见于冠心病、高血压、肺心病、肺栓塞、病态窦房结等。

发病机制

发病机制:环行激动:动物实验研究证实心房扑动是冲动在心房内环形运动的结果。也有人用乌头碱使心肌的自律性异常增高引起房扑或房颤

临床表现

临床表现:
    1.心房扑动呈1∶1下传时(多在婴幼儿发生)可使心室率快达250次/min左右,可出现低血压、头晕、心悸、心绞痛,甚至心源性休克
    2.颈静脉搏动快于心室率。
    3.压迫颈动脉窦可加重房室传导阻滞而暂时使心室率减慢。
    4.心脏听诊,最常见的是快而规则的心率,150次/min左右,房室比例为2∶1下传。当房室比例呈3∶1或4∶1下传时,则心率减慢,此时仔细听诊可听到快而低的心房收缩音。

并发症

并发症:严重者可并发心绞痛、低血压、心力衰竭等。

实验室检查

实验室检查:房扑有原发疾病如风心病,肺心病感染者,血白细胞可升高。

其他辅助检查

其他辅助检查:肺心病者有肺部感染,X线可见异常。

诊断

诊断:确诊的主要手段仍应依靠心电图,其特征为:①心电图P波消失,代以形态、间距及振幅均绝对整齐呈锯齿状F波,频率250~350次/min。常见的房扑多为2∶1传导(图1);②以心电图特征可分为2型:Ⅰ型:扑动波频率300次/min左右,Ⅱ、Ⅲ、aVF导联F波为负向。Ⅱ型:扑动波频率250次/min,Ⅱ、Ⅲ、aVF导联F波直立。起搏治疗可终止Ⅰ型,对Ⅱ型无效;③心房扑动伴室内差异传导、束支传导阻滞或预激综合征时,应注意与室性心动过速鉴别。

鉴别诊断

鉴别诊断:房扑应与窦性心动过速、房性阵发性心动过速、室性阵发性心动过速相鉴别。

治疗

治疗:
    1.同步直流电复律  对预激综合征合并房扑者或伴有心力衰竭、心源性休克需紧急复律者,呈1∶1房室传导心室率达200次/min以上者,应首选电转复,一般用50~100Ws,成功率几乎100%。
    2.心室率过快可给予毛花苷C(西地兰)静脉注射,可先变为房颤,再转复窦性心律。
    3.胺碘酮静脉注射或口服,亦可取得良好疗效。
    4. 普罗帕酮(心律平)、奎尼丁丙吡胺(双异丙吡胺)、索他洛尔、氟卡尼等对转复房扑及预防房扑发作均有较好疗效。
    5.个别慢性房扑用上述方法不能复律者,可口服洋地黄或维拉帕米(异搏定)(除外心衰)控制心室率。

预后

预后:偶尔短暂发作又无明显不适者预后良好,亦不需治疗。持久房颤,心率较快,心脏基础较差如AMI或并发难治性心衰者则预后较差。

预防

预防:老年人房颤与房扑绝大多数发生于冠心病、高血压性心脏病、肺心病、低血钾、急性肺部感染或洋地黄中毒等,因此,应首先查清病因,积极进行病因治疗。一般在房颤或房扑发作前,先出现频繁房早,应予以积极治疗,以防发展为房颤或房扑。对于反复频繁发作者,可摸索适当抗心律失常药物以最小剂量予以长期维持,防止复发。

轻触这里
关闭目录

目录

Copyrights 2005-2022 导医网 版权所有